2、二次分配乏力,甚至产生逆向的分配效果如果说初次分配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进行的话,那么二次分配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其三,持这种观点的人将通胀看成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掩盖了通胀扰乱价格信号、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经济绩效的真实后果。因此,避免通胀、严防通胀、拒绝通胀是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首先,作为中间商,虽然它们面临高成本的压力,但大体上可以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终端厂商,终端厂商可以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避免通胀、严防通胀、拒绝通胀是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事实表明,成本的升降与需求的增减只会引起个别或少数商品价格的变化,如货币大增,一定对应着其他商品价格相反的变化。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投入产出效率低,增产不增收。原因在于在GDP转化成实际福利过程中存在许多环节,其中会产生遗漏而造成福利损耗与损失。
其次,中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高收入者,他们收入的大部分要用来应对日常消费,而高收入者用于即时消费的占比很低,受通胀影响的程度与可能性要远远低于中低收入者。经济转型包括经济结构转型与技术升级。我国人口红利的形成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解放后高生育率带来的适龄劳动人口增加,和实行计划生育导致1-18岁阶段人口的减少。
现在打工者的工资收入远不如90年代人们南下广州打工者的实际工资高,一些工厂工人还需要家里补贴,而以前是打工者补贴家用。效应论认为人们选择不去就业是因为工资带来的效用低于闲暇所带来的效用,而且我国实际工资增长低与GDP的增长速度。最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阶层固化、讲究资历和教育培训的缺乏使得年轻人都很难就业和得到上升的空间。
东部地区要实现产业升级,最主要的还是应当放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而不是单单只是将所谓的落后产业转移出去。绝对数量上,我国农村人口还有将近7亿,城市调查失业人口将近9.8%。
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追求产业升级使得生产成本增加,而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一些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则开始显现,导致这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其次,就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同工不同酬。现在就业选择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体制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垄断国企。无疑低抚养比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增长,但远没有一些学者估计的(bloom,认为3/1到2/1)那么高,而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也不是蔡昉等学者提出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论断。
体制内收入较高,但机构众多,人员臃肿,可以通过改革释放大批就业人口。首先,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并非充分就业,出现民工荒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总之,如果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而大幅调整生育政策和退休年龄,无疑会加重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抚养压力和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还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问题,人口红利的影响有些夸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归结于廉价劳动力和与西方巨大的工资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缺乏,大都只能进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就业。但一些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的形成,如体制内外、编制、正式工和非正式工之分,用工歧视(户口、性别、是否党员)等。
面对老龄化最应当做的是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金过高的问题,和对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的养老补贴制度。而体制外相对较为公正,多是根据你的贡献计算报酬。
而体制外则如民营企业、工厂和外企等。所以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破坏和就业歧视造成一些企业人才匮乏我国人口红利的形成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解放后高生育率带来的适龄劳动人口增加,和实行计划生育导致1-18岁阶段人口的减少。现在打工者的工资收入远不如90年代人们南下广州打工者的实际工资高,一些工厂工人还需要家里补贴,而以前是打工者补贴家用。绝对数量上,我国农村人口还有将近7亿,城市调查失业人口将近9.8%。总之,如果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而大幅调整生育政策和退休年龄,无疑会加重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抚养压力和就业压力。
首先,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并非充分就业,出现民工荒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而体制外则如民营企业、工厂和外企等。
最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追求产业升级使得生产成本增加,而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一些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则开始显现,导致这些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面对老龄化最应当做的是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金过高的问题,和对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的养老补贴制度。所以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破坏和就业歧视造成一些企业人才匮乏。
其次,就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同工不同酬。无疑低抚养比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增长,但远没有一些学者估计的(bloom,认为3/1到2/1)那么高,而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也不是蔡昉等学者提出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论断。但一些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的形成,如体制内外、编制、正式工和非正式工之分,用工歧视(户口、性别、是否党员)等。效应论认为人们选择不去就业是因为工资带来的效用低于闲暇所带来的效用,而且我国实际工资增长低与GDP的增长速度。
同时阶层固化、讲究资历和教育培训的缺乏使得年轻人都很难就业和得到上升的空间。而体制外相对较为公正,多是根据你的贡献计算报酬。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归结于廉价劳动力和与西方巨大的工资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缺乏,大都只能进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就业。东部地区要实现产业升级,最主要的还是应当放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而不是单单只是将所谓的落后产业转移出去。
现在就业选择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体制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垄断国企。体制内收入较高,但机构众多,人员臃肿,可以通过改革释放大批就业人口。
就业问题还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问题,人口红利的影响有些夸大一些学者对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寄予厚望,认为无论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建设橄榄型社会、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亦或是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离不开中等收入群体这一中坚力量。虽然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在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人收入的增速多年来都未能跑赢GDP。
由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演化而成的中产阶级被认为是社会的衡器。对自身的收入情况,中等收入群体显得忧心忡忡。
焦虑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收入在整个社会处于中等位置的群体,通俗点说,他们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在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虽然无法在短期内根除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但是需要通过内外合力来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
去年媒体对普遍存在的弱势心态的探讨和焦虑成为社会普遍心态等评论都涉及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问题。焦虑症结何在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和引起关注的。